凯发手机客户端 当前位置:主页 > 凯发手机客户端 >

冯光明:现在的城市建筑能抗多大的地震

时间:2023-11-16 20:37

事前,在建筑物尤 其住宅设计方案中▪•,对其抵御地震能力必须严格进行审核□★,对于存在✯问题的设计绝✫✲不放行,而我国目前对建住房抵御地震相关指标的审核还常常流于形式△。在这方面,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日本的做✧法▽◁。日本《建筑✬基准法》规定▷,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。一个建筑工程⁑为获得开 工许可,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,计算出建 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,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、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、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◇。普通的一座八九层公寓楼,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▽。建筑抗震报告书经过相关部门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。

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度来表示,建筑的防震措施主要应用于6度至10度地区▲。在1976年唐山大地⁑震以后,我国对城市建筑的抗震标准进行了✭严格的规范◁■。如,我国《工业与民用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》对场地和地基的选择、规划、防震结构方案、结构的✸整体性、减轻建筑物自重等等方面,都做了系统的规范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新建房基本上都具有防震、抗震等能力△。

偷工减料是造成建筑物抵御地震 能力下降的可怕隐患。如杭州曾爆出开发商用毛竹替代承重墙中的钢筋的丑闻□▽,而一些不法开发商尽 管使用钢筋★,却刻意减少钢筋数量◇,甚至使用劣质钢筋以次充好,大大✲降低了房屋的抗震性。这种 情况在全世界都存在。事实上,近年来发生的地震,最先倒下的建筑物基本上都存在着质量问题。

事后▼,必须强化问责制度•。我们知道,中国古代的一些建筑物,在一些建筑材料(比如砖)上都刻有字,如果哪一点 出现质量问题▪☆,就可能遭致死✷罪。我们目前的问责力度还比较疲软=□,一些建筑物 莫说抗震△,有的经历不到十年,就因安全等问题被拆除,而相关责任人高枕无忧。这种现象是必须要尽快纠正的•。

房屋✵的设计、结构、材料、功能设置、施工管理、质量监督等问题都对其包括抗震性在✦内的安全性产生重大影 响。提高 建筑物、工程设施和设备的抗震能力,按地震部门确定的设防烈度标准设防,同时对老旧房屋工程进行改造和加固是减轻震灾损失的主要途径★。但是,近年来-,由于我国 未再发生过破坏性较 大的地震▽,一些建筑设计单位防震意识淡薄,加之开发商刻意追求✬表面的美观而不愿意在坚固、防震等方面投入,有的甚至还在关键部位偷工减料▲◁,使得一些建筑物华✹而不实,在地震灾害中几乎不堪一击。如果严格 依照防震标准⁑设计和施工,绝大部分建筑物应该能够抵 御汶川这种级别的地震,人员伤亡也不会有如此严重。

同时,也应该注意对危房进行加固●○,防患于未✳然。1994年1月,美国洛杉矶市✬发生了6。7级的 地震△○,尽管许多房屋*严重开裂,需拆 除重⁕修●◆,但都⁂未倒塌,最大限度地减少✧了人员伤亡。原来…◇,1981年=,美国洛杉矶市以法令的形⁕式强制要求:房主必须对老旧砖石结构房屋加固,主要措施之一是用钢筋锁固山墙,增强抗震能力▽◁。

事中,在建筑施工中,必须严 格监督,防止✢开发商偷工减料,降低抗震标准。目前○◁,在商品房的建设中,对开发商的监督、制约机制✯无法发挥应有作用,导致 开发商偷工减料现象严✶重△,这是值得警惕的。

提高建筑物抵御地震的能力是百年大计,不能有丝毫忽视★=。汶川大地震为提高建筑物抵御地震能力敲响了警钟,但愿我们从此重视起来☆,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物的防震、抗震能力,避免悲剧 重 演。

面对灾难,我们应该重视一个非常重 要的问题,即建筑 物 防震问题。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-,人员伤亡总数的95%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,仅有不足5%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水灾、山体滑坡等导致的◁。这次汶川地震,我们看到◆,一些房屋的整体结 构保持完好,没有大的问题,而另外一些房屋则完全成为废墟●▽,人员伤亡惨重■▲。之所以造成这 种差异,就在于所建住房抗震能力的不✢同。